3.工藝配方的選擇
應(yīng)選擇無毒、低毒、低濃度的成熟工藝配方。上世紀70年代,曾經(jīng)在全國范圍內(nèi)推廣無氰電鍍體系,如以氨三乙酸、焦磷酸鹽、檸檬酸鹽、EDTA、HEDP等為配位劑、螯合劑的各種鍍種。實踐證明,由這些配位劑、螯合劑組成的體系大多難以滿足現(xiàn)代產(chǎn)品對鍍層質(zhì)量的要求,特別是其排放的廢水中含有難以降解處理的配合物、螯合物,對終端處理帶來很大困難,而且使水體中磷、氮的含量增大,在新工藝選擇上應(yīng)尤其注意[2]。
3.添加劑的選擇
目前,人造合成的部分表面活性劑多含有難降解的烷基酚聚氧乙烯醚(OP類)等大分子有機物,用其配制乳化除油劑、脫蠟劑,或作為載體光亮劑,會使前處理水體及鍍液排放水中皆含有大量的有機物,提高了水體的COD含量。在前處理酸洗緩蝕劑(如尿素)、硬水軟化劑(如三聚磷酸鈉)、防銹劑(如六次甲基四胺)、柔軟劑(如糖精)、絮凝劑(如聚丙烯酰胺)、pH緩沖劑(如有機胺、氨水一氯化銨體系)中含有大量的氮、胺、氨、磷,增加了水體中的總氮、氨氮、總磷。此類有機物雖然優(yōu)化了電鍍過程,但又帶來了新的麻煩。因此,在電鍍生產(chǎn)中應(yīng)盡量少用或不用這些物質(zhì),以其他方法取代。如選用易降解的高級脂肪醇聚氧乙烯醚類表面活性劑,選擇由人工合成或天然提取的、由具有高級脂肪鏈的大分子物質(zhì)(如硬脂酸、軟脂酸、月桂酸、水芹酸、椰子油衍生物等)制取的表面活性劑。天然生產(chǎn)的皂角粉也是很好的表面活性劑。選擇無磷去油劑、軟化劑,無氮的柔軟劑、緩蝕劑、絮凝劑、緩沖劑等新一代物質(zhì)是一個艱巨的任務(wù)。
3.與電鍍相關(guān)的加工行業(yè)
為了減少前處理酸洗液的濃度和漂洗水的用量,少用酸、少用水并提高電鍍件質(zhì)量,要求鍍件表面氧化皮少,平整光亮。鑄造、鍛壓、熱處理應(yīng)采用保護氣氛加熱爐,熱處理采用光亮淬火、真空淬火,避免使用塑料淬火液。對于電鍍前的機械處理,將污染嚴重的干法噴砂、機械拋磨光改為噴丸、濕法噴砂,改強酸洗為自動拋磨光、振動光飾、振動研磨、滾光等。除油采用電化學(xué)除油、超聲波除油,其濃度盡量稀,避免使用含磷的無機鹽和難降解的表面活性劑。為減輕除油工藝的負擔(dān),機械加工應(yīng)少用切削油。壓鑄件的脫模劑,工件上的大量防銹油,鍍前拋光時工件上的拋光膏等可用物理法去除:將工件置于高壓高溫蒸汽設(shè)備中,使工件上大部分油脂熔化后吹洗掉,再進入除油槽等[3]。
《電鍍污染物排放標(biāo)準》淺析:單位產(chǎn)品基準排水量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