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簡介】
鈦酸鍶鋇多孔微球?qū)?SPAN lang=EN-US>Cr(Ⅵ)和Cr(Ⅲ)的分離富集性能
宋恩軍1,李永軍2,張東1
(1.沈陽理工大學(xué)環(huán)境與化學(xué)工程學(xué)院,遼寧沈陽 110168;2.朝陽重型機器有限公司,遼寧朝陽122000)
摘要:研究了納米鈦酸鍶鋇多孔微球?qū)?SPAN lang=EN-US>Cr(Ⅵ)和Cr(Ⅲ)的分離富集性能,考察了靜態(tài)吸附和洗脫條件,將多孔微球填充于自制小柱,與注射器連接,制成手控注射式富集器,用于痕量Cr(Ⅵ)和Cr(Ⅲ)的分離富集。結(jié)果表明,鈦酸鍶鋇微球?qū)λ?SPAN lang=EN-US>Cr(Ⅵ)和Cr(Ⅲ)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,其吸附性能受介質(zhì)的pH的影響,當(dāng)pH ≤2時,Cr(Ⅵ)可被定量吸附,而Cr(Ⅲ)不被吸附;當(dāng)pH>11時,Cr(Ⅲ)可被定量吸附,而Cr(Ⅵ)不被吸附。被吸附的Cr(Ⅵ)和Cr(Ⅲ)可以分別用氫氧化鈉和硫酸溶液洗脫回收。將微球裝柱后,制備的手控富集器,可成功實現(xiàn)Cr(Ⅵ)和Cr(Ⅲ)的分離富集。方法用于鍍鋅板和鍍鎘板表面鉻酸鹽轉(zhuǎn)化膜中Cr(Ⅵ)和Cr(Ⅲ)的分離富集及原子吸收測定,結(jié)果滿意。
關(guān)鍵詞:鈦酸鍶鋇微球;鉻;形態(tài)分析;富集分離;火焰原子吸收;鉻酸鹽轉(zhuǎn)化膜
中圖分類號:TG 115.33 文獻標(biāo)識碼:B
引言
目前,對鉻酸鹽轉(zhuǎn)化膜中鉻的含量及價態(tài)分布測定主要采用價態(tài)轉(zhuǎn)化差減分光光度法[1-2]。但是該法不但操作復(fù)雜,而且分析的準(zhǔn)確性受價態(tài)轉(zhuǎn)化率的影響;此外,分光光度法測定時,對試樣預(yù)處理要求較高,褪膜時間短,提取不完全;時間長,會將鍍層中大量金屬溶下來,對后續(xù)的分光光度法測定造成干擾。建立一個簡便、準(zhǔn)確測定鉻酸鹽轉(zhuǎn)化膜中Cr(Ⅵ)和Cr(Ⅲ)的方法很重要。已成功將納米鈦酸鍶鋇應(yīng)用于鉻酸鹽轉(zhuǎn)化膜中Cr(Ⅵ)和Cr(Ⅲ)富集分離[3]。但是,納米粉體存在著易團聚失活,不易回收再利用的缺點,限制了在實際中的應(yīng)用。將納米粒子制備成多孔球是解決該問題很好的辦法[4]。本文首次將納米鈦酸鍶鋇多孔微球用于鉻的形態(tài)分析,結(jié)合注射器,制備了新型富集器,用于鍍鋅板和鍍鎘板鉻酸鹽轉(zhuǎn)化膜中Cr(Ⅵ)和Cr(Ⅲ)的分離富集及原子吸收法的測定。
1 實驗部分
1.1主要儀器和試劑
WYX
Cr(Ⅵ)和Cr(Ⅲ)儲備溶液(均為
納米鈦酸鍶鋇多孔微球按文獻[4],采用溶膠凝膠模板法制備。用2 mol/L HN03浸泡30 min,水洗至中性,于
50 mL醫(yī)用注射器。
不同pH的水,用硫酸或氨水在酸度計上調(diào)制。所用試劑均為分析純,實驗用水為蒸餾水。
1.2實驗方法
取d內(nèi)為3 mm,l為100 mm的聚四氟乙烯柱管,洗凈,一端用玻璃纖維棉球填塞,裝入0.50 g鈦酸鍶鋇多孔微球,另一端用玻璃纖維棉填塞,直接與注射器口接合,即得到手控注射式鈦酸鍶鋇多孔微球富集器。用50 mL的硝酸溶液(2 mol/L)過柱處理去除雜質(zhì),再用水洗至中性待用。
在10 mL具塞刻度離心管中加入一定量的Cr(Ⅵ)和(或)Cr(Ⅲ)溶液,用一定pH的水定容至5 mL,加入0.2 g的鈦酸鍶鋇多孔微球,振蕩5 min,靜置5 min后,移取上層清液(A);固體用水充分洗滌2~3次后,加入5 mL的洗脫劑,振蕩10 min,靜置5 min后,移取上清液(B),用原子吸收按文獻[5]方法分別測定(A)、(B)中Cr(Ⅵ)和(或)Cr(Ⅲ)的含量。
取一定量的Cr(Ⅵ)和(或)Cr(Ⅲ)的試液,調(diào)pH為1[吸附Cr(Ⅵ)]或12[吸附Cr(Ⅲ)]。用注射器吸取樣液后,與微柱接合,用手推注射器塞柄,使樣液以一定的流速通過微柱,收集流出液,用原子吸收測定鉻的濃度,計算吸附量。吸附了鉻的微柱,用水流動洗滌后,用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2%的硫酸溶液或20%的NaOH溶液,以1 mL/min的流速,分別洗脫微柱上的Cr(Ⅵ)和(或)Cr(Ⅲ),收集流出液,用原子吸收測定鉻含量,計算回收率及富集因子。
2結(jié)果與討論
2.1靜態(tài)吸附實驗
取Cr(Ⅵ)或Cr(Ⅲ)溶液于離心管中,分別用不同pH的水定容至5 mL,測定吸附量。
結(jié)果表明,吸附率受pH影響很大,Cr(Ⅵ)隨pH的增大,吸附率減小,pH≤2時,吸附率達到最大;而Cr(Ⅲ)隨pH增大,吸附率增大,當(dāng)pH大于10后,吸附率達到最大(見圖1)。實驗選用pH為12和1分別吸附Cr(Ⅲ)和Cr(Ⅵ)。